新加坡美食終極指南:網友推薦排名×美食街×高CP值平民餐廳
美食探索 新加坡平民美食, 新加坡美食排名, 新加坡美食推薦, 新加坡美食街, 新加坡美食餐廳我是詩琦,好的,没问题!作为一名旅居瑞士多年的台灣旅遊博主,我太懂那種懷念亞洲美食的心情了。尤其是在瑞士待久了,常常會夢迴新加坡那個美食天堂。這次就讓我用最貼近日常聊天的口吻,跟大家好好聊聊我心中那份濃得化不開的新加坡美食地圖。我會避開那些觀光手冊的套路,分享些真實吃過、愛過,甚至偶爾踩過小雷的經驗。準備好了嗎?我們這就出發,深入新加坡的街頭巷尾,用味蕾探索這個「獅城」的魅力!記得,這篇全是繁體字,滿滿台灣用語,就像我們私下聊天那樣自然。
目錄
新加坡美食推薦:從街頭巷尾到星級廚房
說起新加坡美食推薦,我腦中立刻浮現的不是高級餐廳的擺盤,而是那股瀰漫在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空氣裡、混合著香料、炭火與人情味的獨特香氣。這絕對是新加坡的靈魂所在!你知道嗎?每次從瑞士那整齊劃一、安靜(有時甚至有點太安靜)的餐廳環境回到新加坡,一踏進像是老巴剎(Lau Pa Sat)或牛車水大廈(Chinatown Complex)這樣的熟食中心,那股喧鬧熱騰的活力撲面而來,瞬間就治癒了我的鄉愁(對亞洲美食的鄉愁!)。
- 新加坡美食推薦的絕妙之處,在於它的「混血」基因。馬來、中華(特別是福建、潮州、海南)、印度、峇峇娘惹,甚至西方口味,在這裡碰撞、融合,經過時間的淬煉,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新加坡風味。
- 簡單舉個例子,叻沙(Laksa)。你說它是馬來菜?娘惹菜?還是華人改良版?在新加坡,它就是「新加坡叻沙」,濃郁的椰奶咖喱湯底,搭配粗米粉、蝦子、魚餅、豆芽,再來一大勺的參峇辣椒(Sambal),少了任何一味都不對勁!這碗看似濃烈的湯麵,卻是許多新加坡人(包括我認識的幾位)從小到大的comfort food。
- 還記得去年冬天在蘇黎世陰冷的傍晚,我試著用超市買的叻沙醬包解饞,味道嘛…只能說,靈魂不在,差太遠了!那一刻我就決定,下次回亞洲第一站必須是新加坡,直奔我心心念念的結霜橋叻沙(Sungei Road Laksa)!這家藏在巷弄裡的小攤,永遠大排長龍,但那一口滾燙濃郁的湯頭配上粗米粉,噢,值了!這就是我新加坡美食推薦清單上永遠的Top 3。

- 當然,提到新加坡美食推薦,絕對不能錯過它。另外,像海南雞飯(Hainanese Chicken Rice)這種看似簡單的白斬雞配雞油飯,在新加坡廚師手裡,雞肉的滑嫩、雞飯的香氣、薑蓉、黑醬油、辣椒醬的搭配,簡直是登峰造極。一份好的海南雞飯,米飯粒粒分明帶著雞油香,雞皮晶瑩微彈,肉質嫩而不柴,沾醬更是點睛。
- 我覺得判斷一家海南雞飯是否正宗,看當地人排隊的長度就知道!天天海南雞飯(Tian Tian Hainanese Chicken Rice)在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的名氣響叮噹,確實有它的道理,雖然遊客多時排隊排到懷疑人生… 但如果你問我新加坡美食推薦的入門款是什麼?海南雞飯絕對是首選,接受度高,又能嚐到精髓。
新加坡美食排名:我心中的獅城必吃榜單
好啦,我知道大家最愛看排行榜!但要排出一個人人信服的新加坡美食排名,簡直比瑞士錶匠調整陀飛輪還難!口味太主觀了嘛。不過,基於我多年來在瑞士跟新加坡朋友交流(流口水)、回新加坡實地考察(狂吃),以及參考當地食客和各大美食評鑑(像是米其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超愛頒給熟食中心攤位!),我還是斗膽整理了一份「旅瑞博主主觀但誠意十足版新加坡美食排名」。
這份排名綜合考量了獨特性、代表性、美味度、在地認可度以及…我的個人偏愛(這點很重要,畢竟是我的博客嘛!)。當然,這個新加坡美食排名會隨著每次回訪發現新歡或有攤位水準起伏而調整,僅供參考,歡迎來戰(討論啦!)
排名 | 美食名稱 | 必吃理由 | 推薦嘗試地點 (類型) | 博主私心評分 (1-5★) |
---|---|---|---|---|
1 | 叻沙 (Laksa) | 濃郁咖喱椰奶湯頭的代表作,新加坡風味的靈魂。 | 結霜橋叻沙 (老字號攤販), 加東叻沙 (Katong Laksa, 特色:剪碎米粉用湯匙吃) | ★★★★★ (百吃不膩!) |
2 | 海南雞飯 (Hainanese Chicken Rice) | 國民美食,簡單中的極致,雞油飯是精髓。 | 天天海南雞飯 (Maxwell熟食中心), 文東記 (連鎖, 品質穩定), 逸群 (老店風味) | ★★★★☆ (穩定度高,外地朋友接受度也高) |
3 | 辣椒螃蟹 (Chilli Crab) & 黑胡椒螃蟹 (Black Pepper Crab) | 享譽國際的海鮮招牌,醬汁配炸饅頭絕殺。 | 珍寶海鮮 (Jumbo, 遊客多但穩定), 龍海鮮螃蟹王 (Mellben Seafood, 在地人也愛), 無招牌海鮮 (No Signboard) | ★★★★★ (視覺味覺雙重震撼,但價格較高) |
4 | 沙嗲 (Satay) | 炭烤香氣迷人,搭配花生醬與馬來粽(Ketupat)超對味。 | 老巴剎沙嗲街 (露天氛圍好), 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East Coast Lagoon Food Village) | ★★★★☆ (宵夜良伴,聚餐首選) |
5 | 囉喏 (Rojak) | 酸甜辣鹹的奇妙水果蔬菜沙拉,口感層次爆炸。 | 各大熟食中心水果攤或特定囉喏攤位 (如Toa Payoh Rojak) | ★★★☆☆ (風味獨特但未必人人愛,勇者請嘗試!) |
這個新加坡美食排名爭議點在哪? 我知道有些人會把肉骨茶(Bak Kut Teh)排更高。新加坡的肉骨茶(胡椒湯底為主)和馬來西亞巴生(藥材湯底)風味不同,各有擁躉。我個人偏好藥材味濃的,所以新加坡版的對我來說…嗯,胡椒味有點太搶戲了,喝完全身發熱倒是真的!把它排第六吧。還有印度煎餅(Roti Prata)、炒粿條(Char Kway Teow)、咖椰吐司(Kaya Toast)配半熟蛋,這些都是極具競爭力的選手。新加坡美食排名真的很難做啊!只能說,上面這五位,是我認為最具象徵意義、最值得初訪者優先嘗試的「新加坡代表隊」。
新加坡平民美食:熟食中心裡的寶藏
說實在的,要真正體驗新加坡,新加坡平民美食才是王道!而那些隱藏在新加坡美食街和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裡的攤販,就是孕育這些美味的搖籃。這些由政府興建管理的熟食中心,乾淨衛生(以亞洲標準來說很棒了)、價格親民(通常在SGD $3-$10一份主食)、選擇爆炸多,是新加坡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試想,在瑞士隨便一份簡單的午餐都要20瑞郎起跳(約30新幣!),回到新加坡熟食中心,花個5、6塊新幣就能吃到一碗香噴噴的麵或飯,那種幸福感,真的會讓人想流淚(誇張了點,但心情是真激動!)。
這裡才是新加坡平民美食的大本營!隨便走進一家像牛車水大廈(Chinatown Complex)、廈門街熟食中心(Amoy Street Food Centre)、中峇魯市場(Tiong Bahru Market)、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或者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East Coast Lagoon Food Village),琳瑯滿目的選擇絕對讓你患上選擇困難症。以下是我個人回訪率極高、極力推薦的新加坡平民美食清單,附上一些點餐小Tips:
- 炒粿條 (Char Kway Teow): 這鐡鍋快炒的魔力!扁平的河粉(粿條)加上臘腸、蝦仁、血蛤、豆芽、韭菜,關鍵在於那黑醬油、豬油渣(這邪惡東西才是靈魂!)和鍋氣。記得點餐時可以要求「少油」(less oil) 或「加辣」(more chilli)。Outram Park Fried Kway Teow Mee(在Hong Lim Market Complex)被譽為傳奇,但排隊人潮很可怕。我通常找那種看起來鍋子很黑、老闆炒得滿頭大汗的攤位,成功率就頗高。

- 蠔煎 (Orh Luak / Oyster Omelette): 跟台灣蚵仔煎風味不同!這裡更濕潤,用地瓜粉漿包裹飽滿的牡蠣(蠔),煎得邊緣微焦,淋上特製辣椒醬。喜歡酥脆口感的可以點「脆」的版本。我超愛Newton Food Centre裡的幾家老攤,蠔給得大方。
- 水粿 (Chwee Kueh): 這是我私心最愛的早餐/點心!小小的米製碗糕蒸得溫熱軟嫩,上面鋪滿用菜脯(蘿蔔干)、蒜頭和油爆炒的鹹香餡料,一點點辣提味。一口一個,鹹香軟糯,好吃到停不下來!Tiong Bahru Market二樓的Jian Bo Shui Kueh是名店,開業超久。簡單便宜卻讓人念念不忘,這才是新加坡平民美食的精髓。
- 印度煎餅 (Roti Prata) & 拉茶 (Teh Tarik): 這組合是新加坡式宵夜或早餐的完美搭檔。看著印度師傅熟練地把麵團甩薄、煎至金黃酥脆,搭配咖哩魚或咖哩雞汁,沾著吃。原味(Plain)最經典,但我喜歡加蛋(Prata Egg)或洋蔥(Onion Prata)。配一杯師傅「拉」得高高的、充滿泡沫的香料奶茶(Teh Tarik),完美中和油膩感。The Roti Prata House(實龍崗路)24小時營業,隨時滿足。

- 咖椰吐司 (Kaya Toast) & 半熟蛋: 經典南洋早餐組合。炭烤(或蒸)的吐司夾著冰涼的牛油和香蘭葉風味的咖椰醬(Kaya),鹹甜交織。一定要搭配加了黑醬油和白胡椒粉的半熟蛋!攪拌後淋在吐司上或直接喝掉(怕生的朋友謹慎)。亞坤 (Ya Kun Kaya Toast)、Killiney Kopitiam是連鎖老牌,方便又不容易踩雷。
- 魚片湯 / 魚頭爐: 清爽系的代表。新鮮的魚片(或魚頭)煮成奶白色的湯頭,加上蔬菜、番茄、豆腐,湯鮮味美,通常配白飯或米粉。在炎熱的新加坡或腸胃需要休息時,這是最佳選擇。各大熟食中心都有不錯的攤位。
要體驗最道地的新加坡平民美食,鼓起勇氣走進熟食中心吧!別怕點餐,大部分攤主都會講簡單英文,指著別人桌上或攤位圖片點也行。記得帶點現金零錢(雖然越來越多攤位接受電子支付),點完後拿個號碼牌找位置坐,等叫號或攤主送來(有些需要自己留意去取)。還有,點一杯甘蔗汁或酸柑水 (Lime Juice)解膩,完美!這就是融入當地生活最快的方式。這些新加坡平民美食,承載的是最真實的市井滋味和人情溫度。
新加坡美食街:夜市氛圍與多元選擇
雖然熟食中心是核心,但新加坡美食街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特別是對於時間有限或喜歡夜市熱鬧氛圍的遊客來說。這裡的「美食街」概念,通常是指在觀光區或購物中心內,仿熟食中心形式、但又更商業化、環境更舒適(冷氣!)的美食廣場。新加坡美食街匯集了來自新加坡甚至東南亞各地的代表性美食攤位,選擇豐富,環境整潔有冷氣,對於怕熱或帶老人小孩的家庭來說舒服很多。價格當然會比外面的熟食中心貴上一些,但比起新加坡美食餐廳仍算親民。以下幾個知名的新加坡美食街各有特色:
- 老巴剎 (Lau Pa Sat): 這絕對是最具歷史感也最有名的新加坡美食街!維多利亞風格的鑄鐵建築本身就是古蹟,白天是普通熟食中心,但晚上七點過後,旁邊的寶塔街 (Boon Tat Street)會封街變成露天沙嗲燒烤天堂!整條街瀰漫著烤肉香煙,數十家沙嗲攤位競爭激烈,還有海鮮、魔鬼魚等其他燒烤美食。氣氛超級熱鬧,像個大型派對,很適合一群朋友來暢飲啤酒大啖烤肉。當然,遊客非常多。Tips: 選人多的攤位通常比較新鮮,點綜合沙嗲(雞、牛、羊)最划算。

- 麥士威熟食中心 (Maxwell Food Centre): 嚴格來說,這是「正港」的熟食中心,但因為太有名(天天海南雞飯…)、位置便利(牛車水旁),觀光客比例極高,氛圍介於傳統熟食中心和美食街之間。選擇非常多樣且密集,除了雞飯,還有著名的金華魚片米粉、真真粥品、老伴豆花等。環境比較老舊擁擠,但食物水準普遍不錯,是體驗新加坡小販文化的熱門起點。算是接地氣版的新加坡美食街。
- 紐頓熟食中心 (Newton Food Centre): 謝霆鋒《十二道鋒味》帶紅的地方!主要特色就是海鮮燒烤,尤其是新加坡平民美食代表之一的辣椒螃蟹、黑胡椒螃蟹、麥片蝦、魔鬼魚(Sambal Stingray)這裡都有很多攤位可以選。露天環境,氣氛熱絡,很適合晚餐或宵夜喝點啤酒配海鮮。價格相對比普通熟食中心高,畢竟主打海鮮,但還是比高級新加坡美食餐廳便宜。記得比價和確認海鮮時價。

- 樟宜機場 Jewel 星耀樟宜 (Food Halls): 連機場都不放過美食!Jewel裡的新加坡美食街(如Food Republic、新加坡美食街 Singapore Food Street)規劃得非常好,乾淨明亮冷氣強,聚集了許多知名老店的分店(比如了凡油雞飯麵、松發肉骨茶)。雖然少了點市井氣息,價格也稍貴,但對於趕飛機或剛抵達想先快速解決一餐的人來說,超級方便,能一次吃到濃縮版的新加坡代表性美食,品質也有保障。是高效能版的新加坡美食街。
- 濱海灣金沙購物中心 (The Shoppes at Marina Bay Sands) 美食廣場: 在奢華購物中心裡的美食廣場,環境當然是最舒適的,冷氣夠強,裝潢時尚。這裡匯集的不僅有新加坡本地知名品牌(如Toast Box),還有許多國際和亞洲精緻餐飲的分店或精選攤位。價格偏高,但對於在濱海灣附近逛街購物、不想離開冷氣又想快速吃到不錯食物的人來說,是個方便的選擇。算是高級版的新加坡美食街。
我的看法: 新加坡美食街很方便,尤其是老巴剎的沙嗲街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但若論食物味道的「深度」和價格的極致親民,我還是更推崇深入本地人日常光顧、沒有冷氣的老牌熟食中心。那裡更能吃到師傅幾十年功力的沉澱和更貼近當地生活的氛圍。不過,對於行程緊湊、怕熱、或想一次網羅多家名店(尤其在機場),這些新加坡美食街絕對有其價值和魅力。
新加坡美食餐廳:從米其林到老字號
當然,新加坡的美食版圖不只街頭。這裡也有許多值得一試的新加坡美食餐廳,類型非常多元:從摘星的頂級fine dining、設計感十足的當代料理、充滿歷史故事的百年老店、到環境升級的新加坡平民美食代表店應有盡有。選擇新加坡美食餐廳,通常預算會拉高,換取的是更好的環境、服務、和更精緻的用餐體驗(當然,味道的「道地」感有時會為了「精緻」稍作調整)。以下分類聊聊:
- 星級饗宴 (Fine Dining):

-
- 江振誠的 Restaurant André (已結束) / Burnt Ends (米其林一星): 提到新加坡高端餐飲,已結束營業的 Restaurant André 曾是亞洲頂峰的代表。而 Burnt Ends 這家以開放式烤爐聞名的澳洲式燒烤,則以極致火候控制征服食客,一位難求。這類餐廳吃的是創意、技藝和獨特體驗,價格不菲。
- Les Amis (米其林三星)、Odette (米其林三星): 經典法餐的代表,提供頂級的用餐環境、服務和精緻料理。Odette 更是常年位居亞洲50最佳餐廳前列。適合特殊慶祝場合。價格嘛… 嗯,記得帶夠信用卡額度。
- 必比登推介 (Bib Gourmand):米其林指南中專門推薦「物有所值」美食的類別,新加坡平民美食在這裡大放異彩!許多上榜的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熟食中心攤位,如:天天海南雞飯、大華豬肉粿條面 (Hill Street Tai Hwa Pork Noodle), 超好面 (A Noodle Story) 等。但也有一些是環境較好的餐廳或小店,提供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經典菜餚。例如:
-
- 了凡香港油雞飯麵 (Hawker Chan): 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一星(最初是必比登)!雖已發展成連鎖,但本店(牛車水大廈)的油雞(尤其是叉燒)仍在水準之上,是體驗「星級新加坡平民美食」的絕佳代表。環境就是普通熟食中心座位。
- Song Fa Bak Kut Teh (松發肉骨茶): 老字號連鎖肉骨茶餐廳。環境整潔有冷氣,服務標準化。雖然我個人偏好藥材味更重的馬來西亞風,但松發的胡椒湯底濃郁夠味,排骨軟爛,是體驗新加坡式肉骨茶最方便舒適的選擇之一。泡油條吸湯汁是必須的。
- 經典老字號餐廳:

-
- 詠春園 (Yong Chun Restaurant): 如果想吃精緻的娘惹菜 (Nyonya Cuisine),詠春園是歷史悠久的經典選擇。娘惹菜融合了華人烹飪技法和馬來香料,菜色如叻沙、黑果燜雞 (Ayam Buah Keluak)、娘惹雜菜 (Chap Chye) 等在這裡能品嚐到更精緻的版本。環境雅緻,價格中上。
- 長堤海鮮餐廳 (Long Beach Seafood Restaurant): 除了珍寶、無招牌,長堤也是品嚐辣椒螃蟹、黑胡椒螃蟹的知名老牌新加坡美食餐廳。環境比熟食中心好,服務較周全,適合家庭聚餐或商務宴請。價格屬於中高。
- 逸群雞飯 (Yet Con Hainanese Chicken Rice): 相較於熟食中心的名店,逸群是一家有店面的老字號海南雞飯餐廳。環境懷舊簡單,雞肉和雞油飯維持著傳統風味,少了喧囂,多了一份古早味的情懷。價格比熟食中心稍貴,但環境舒適些。
- 環境升級的平民美味:
-
- 結霜橋叻沙 (Sungei Road Laksa) – 新店面: 好消息!我最愛的結霜橋叻沙從原先簡陋的巷弄搬到了有冷氣的店面(在Jalan Besar附近)。雖然少了點街頭風情,但環境衛生大大提升,味道據說維持水準(我下次回去一定要驗證!)。這絕對是新加坡平民美食愛好者的福音。
- 榜鵝椰漿飯 (Ponggol Nasi Lemak) – 連鎖店: 椰漿飯(Nasi Lemak)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國民早餐(其實全天都能吃)。榜鵝椰漿飯提供環境乾淨、選擇多樣的椰漿飯套餐,從基本的江魚仔花生到豪華的炸雞翅、咖哩雞、仁當牛肉都有。是舒適品嚐這道平民美食的好去處。
選擇新加坡美食餐廳的建議:
- 看目的: 慶祝特殊場合?體驗頂級料理?舒適地吃經典菜?還是只想吹冷氣吃飽?目的決定預算和餐廳類型。
- 看預算: 從 SGD $10+ 的升級版小販店到 SGD $300+ 的米其林三星,價差非常大。先抓預算範圍。
- 訂位! 熱門新加坡美食餐廳(無論是星級餐廳、知名老店還是必比登推介店)常常爆滿,務必提前預訂,尤其是晚餐和周末。Walk-in 可能要等很久或吃不到。
- 管理預期: 在新加坡美食餐廳吃的精緻版叻沙或海南雞飯,風味細節可能和街頭狂野版不同(比如更溫和、擺盤更美),這不是不好,是風格差異。
我的小感想: 在瑞士吃頓像樣的館子所費不貲,所以我回新加坡時大多數時間還是泡在熟食中心(省錢又過癮!)。但偶爾也會挑一兩家特別的新加坡美食餐廳,比如帶瑞士朋友去體驗辣椒螃蟹的震撼,或者訂個難訂的Burnt Ends嚐嚐頂級燒烤的滋味(那次真的錢包痛但味蕾爽)。各有各的精彩,端看你想要什麼樣的體驗。不過,要說最讓我魂牽夢縈的,還是熟食中心裡那碗冒著熱氣、湯頭濃郁的叻沙,簡單,粗暴,直擊靈魂。那才是刻在我DNA裡的新加坡味道。
關於新加坡美食,你可能想問…
Q: 新加坡的國菜是什麼?
A: 這個問題官方好像沒有正式定義,但在大家心中,辣椒螃蟹 (Chilli Crab) 絕對是呼聲最高、最能代表新加坡的美食之一!它融合了中華的烹飪技法和東南亞的濃郁香料(番茄醬、辣椒、蛋花勾芡的醬汁是精髓),而且通常選用斯里蘭卡大螃蟹,豪邁又美味。用炸得金黃的小饅頭沾著醬汁吃,絕對是難忘的體驗。另一個強力競爭者是海南雞飯 (Hainanese Chicken Rice),它更貼近平民日常,被視為國民美食。只能說,新加坡的「國菜」有兩位重量級選手啦!
Q: 新加坡有什麼特色?
A: 新加坡的特色,從美食角度來看,最核心的就是 “多元文化的融合”!這裡沒有單一純粹的菜系,而是華人(福建、潮州、海南等)、馬來人、印度人、以及獨特的峇峇娘惹(早期華人與馬來人通婚後代的文化)等族群飲食文化碰撞、交流、再創新的結果。一碗叻沙、一份羅惹(Rojak),都體現了這種混合基因。另一個特色是 “小販文化的高度發達和受重視”。街頭美食(Hawker Food)不僅是平民日常,更是國家文化遺產。乾淨衛生的熟食中心系統,讓大家在舒適(雖然有時熱了點)的環境中以親民價格享受高水準多元美食。米其林指南也特別關注這裡的街頭攤販,頒發必比登推介甚至星星。最後,”嚴格的衛生標準“也是特色。新加坡對食品安全要求很高,即使在熟食中心,衛生狀況普遍良好(當然,用餐高峰後桌面可能來不及馬上清),這點讓遊客吃得比較安心。總之,在小小的新加坡,能用味蕾環遊世界,安全、方便、水準整齊,這就是它最迷人的美食特色!
我是詩琦,就是那個每次爬山都盯著路邊雜草看半天的人。朋友都笑我拍照技術爛,因為我相機裡全是模糊的苔蘚特寫,根本分不清是在陽明山還是阿里山。
前年去蘭嶼浮潛差點被水母螫到,結果我興奮地追著牠們游了十幾分鐘。當地教練說從沒看過這麼不怕死的遊客,其實我只是想看清楚牠們觸手上的共生藻長怎樣。
健康飲食?我試過三個月完全不吃加工食品,結果在便利商店前崩潰買了兩包洋芋片。現在學會平衡了,週末吃鹹酥雞,平日乖乖啃地瓜葉。上次發現菜市場阿婆賣的紅鳳菜比超市貴,但蟲咬過的洞證明沒灑農藥,這筆錢花得心甘情願。
最討厭健身房鏡子牆,搞得像在選美。我寧可去河堤跑步,順便紀錄白鷺鷥的覓食路線。有次蹲在紅樹林拍招潮蟹,被當成偷排廢水的可疑人士,警察來查證件時我還請教他沼澤生態問題。
寫部落格是想分享這些亂七八糟的發現。為什麼都市的麻雀不怕人?野溪溫泉哪個時段微生物最活躍?用登山步數換冰淇淋熱量到底划不划算?這些沒人跟我討論的小事,寫出來反而遇到很多同好。
最近在實驗陽台種可食用蕨類,失敗五次才明白盆栽和野菜的差距。朋友說我總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但當你發現路邊酢漿草能解渴時,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