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種類圖鑑:認識五星瓢蟲、七星瓢蟲|揭秘草食性瓢蟲特徵&是否有毒
生物百科 七星瓢蟲, 五星瓢蟲, 瓢蟲吃什麼, 瓢蟲有毒嗎, 瓢蟲種類,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我是詩琦,作为一名热爱分享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知识的博主,瓢蟲这种既常见又充满奥秘的小甲虫,一直是我心头好。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瓢蟲種類 的丰富世界,特别是大家常问的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五星瓢蟲、七星瓢蟲,还有常被误会的 瓢蟲有毒嗎,以及至关重要的 瓢蟲吃什麼。我会尽量深入浅出,揉合一些我在野外观察的小故事和心得(有些还挺糗的),满足大家对这种小精灵的好奇心!
瓢蟲種類
说到 瓢蟲種類,真的多到让人眼花撩乱!你知道吗?全球记录的瓢蟲超过6000种,光是在我们台湾,就有超过150种以上的瓢蟲栖息着。这个数字每年可能还会更新,因为总有些新成员被生物学家发现。每次我在山里或田边做观察记录,最期待的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傢伙,那种惊喜感超棒!
千万别以为瓢蟲都长得像我们常见的红底黑点那种。它们的形态、颜色、斑纹变化多端,简直是大自然的一场视觉盛宴。有最常见的橙红色配黑点(像 七星瓢蟲),有鲜黄色的、纯黑色的、棕色的、甚至带有金属光泽的!斑点呢?有的密密麻麻像撒了芝麻(比如二十八星瓢蟲),有的只有孤零零几个大圆点(像 五星瓢蟲),还有的根本没点,或者花纹是条纹状的!体型也差异很大,小的可能只有1-2毫米,大的可以到10毫米左右。
我习惯把它们大致分成两大类,这也是理解它们生态角色的关键:
- 肉食性瓢蟲 (Predatory Ladybugs): 这类是园丁和农夫的好朋友!占了 瓢蟲種類 里的大多数。它们主要以蚜虫、介壳虫、粉虱、螨虫等害虫为食,是天然的害虫防治专家。我们熟悉的 七星瓢蟲、异色瓢蟲、龟纹瓢蟲等都是这一派的悍将。
- 植食性瓢蟲 (Herbivorous Ladybugs): 这类就比较让农人头疼了。它们专门啃食植物的叶子和茎,尤其钟爱茄科(马铃薯、番茄、茄子)、葫芦科(瓜类)和豆科植物。像是马铃薯瓢蟲(二十八星瓢蟲)就是这类中的”著名”害虫。它们的外形有时会和类似颜色的肉食瓢蟲混淆,所以学会分辨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就很重要了(这点后面会详细讲)。
表:常见瓢蟲食性分类与代表种
食性类别 | 主要食物 | 代表瓢蟲 (台湾常见) | 生态角色 |
肉食性 (Predatory) |
蚜虫、介壳虫、粉虱、螨虫、小型昆虫卵/幼虫 | 七星瓢蟲、异色瓢蟲、六条瓢蟲、龟纹瓢蟲、小黑瓢蟲、小十三星瓢蟲、赤星瓢蟲 | 益虫 (害虫天敌) |
植食性 (Herbivorous) |
植物叶片、茎部 (茄科、葫芦科、豆科为主) | 马铃薯瓢蟲(廿八星瓢蟲)、五星瓢蟲、茄二十八星瓢蟲、豆瓢蟲 | 害虫 (危害作物) |
菌食性 (Fungivorous) |
真菌(白粉病菌孢子等) | 食螨瓢蟲属的一些种类 | 中性偏益 (抑制真菌病害) |
了解 瓢蟲種類 的多样性,是认识它们行为、避免误伤益虫的第一步。下次在菜园看到瓢蟲,先别急着赶走或捏死,观察一下它在干嘛!是在啃叶子?还是在津津有味地吸食蚜虫?(那个画面其实有点…嗯…特别)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搞清楚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对于爱种菜养花的朋友来说,简直是必备技能!不然好心放走一只瓢蟲,转头发现它才是啃光你番茄叶的元兇,那就哭笑不得了。我外婆家以前种菜,她教我认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的方法,简单又实用,跟大家分享:
-
绒毛大法: 这是最显著的差别!大多数 草食性瓢蟲(比如臭名昭著的马铃薯瓢蟲/二十八星瓢蟲、五星瓢蟲),它们的鞘翅(就是那对硬硬的翅膀盖)和身体上,覆盖着一层非常细密的短绒毛,看起来比较「雾面」或者「毛茸茸」的。你仔细看,或者在阳光下倾斜角度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些细毛。相反,肉食性的瓢蟲(如 七星瓢蟲、异色瓢蟲),鞘翅表面通常是非常光滑、亮泽的,光滑到能反光那种感觉!我第一次认真比较这两种瓢蟲时,那个触感差异(当然是用小刷子轻轻碰)让我印象深刻。记住:毛茸茸 → 小心是吃素的!
-
斑点密集度: 这个特征虽然不是百分百绝对(总有例外嘛),但结合绒毛看就很准。常见的植食性瓢蟲,比如二十八星瓢蟲,它们的黑色斑点通常比较多、比较小、排列也更密集,看起来像撒了很多小黑点或者细碎的花纹。而肉食性的瓢蟲,斑点相对较少、较大、形状也更规则(比如 七星瓢蟲 的七个点就很大很圆)。五星瓢蟲 是个有点特殊的存在,它只有五个点,但其实它也属于植食性的(下面会专门讲它)。
-
颜色偏好: 植食性瓢蟲的颜色常偏向较暗淡的土黄色、黄褐色或棕红色,没有肉食性瓢蟲那种鲜艳的红色、橘色或黄色那么夺目。当然,这不是铁律,像某些 五星瓢蟲 颜色也挺鲜艳的。
-
行为观察: 你在菜叶上看到一只瓢蟲,如果它正埋头苦干地啃叶子,留下那种有规则网格状或只剩下叶脉的痕迹…嗯,不用怀疑绒毛了,它九成九是 草食性瓢蟲。肉食性的瓢蟲通常在叶子上巡逻,或者在蚜虫堆里大快朵颐。
总结一下识别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的关键点:
- 【重点】鞘翅带细密绒毛(雾面感)
- 斑点通常较多、较小、较密集(但 五星瓢蟲 是例外)
- 体色常较暗淡(土黄、褐色系)
- 发现于受危害的植物叶片上,且有啃食痕迹。

下次在自家阳台的茄子上看到毛茸茸的瓢蟲,就要提高警觉了!不过,即使发现是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的植食者,也尽量轻柔地移除就好(比如移到远离作物的野生寄主植物上),避免无谓的杀戮,毕竟它们也是生态链的一环。我试过粗暴地捏死…那味道和汁液,真的不太好(后面 瓢蟲有毒嗎 会提到)。
五星瓢蟲
说到 五星瓢蟲 (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complex 或相关种,有时也称茄二十八星瓢蟲的近亲或亚种),它绝对是 瓢蟲種類 中植食性的一个代表,而且辨识度相当高!为什么单独拎出来讲?因为它常常让人困惑:「咦?它只有五个点,好像比较少,是不是益虫?」错了!它可是正牌的植食者,而且食量不小。
- 外观特征: 顾名思义,五星瓢蟲 最突出的就是它每边鞘翅上各有5个显著的黑色圆斑(所以两边加起来是10个点)。不过,有时候点的大小和清晰度会有变化,甚至看起来像融合了,但基本格局是5个大黑点。它的底色通常是鲜艳的橙红色或橘黄色,配上醒目的黑点,其实还挺漂亮的(如果不啃你菜的话)。体长大约在5-7毫米左右。
- 关键特征验证: 还记得前面说的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吗?拿起放大镜或手机微距镜头仔细观察它的鞘翅——没错!它身上覆盖着细密的短绒毛,典型的”雾面”质感。这一点就坐实了它是植食瓢蟲的身份。
- 饮食习惯: 五星瓢蟲吃什麼?它和它的亲戚二十八星瓢蟲一样,钟爱茄科植物。番茄、茄子、马铃薯、枸杞、龙葵等,都是它的美味餐厅。成虫和幼虫都会啃食叶片,造成叶片仅剩网状叶脉或穿孔,严重时整株光秃秃,对产量影响很大。我曾在有机农场帮忙,就亲眼见过一群 五星瓢蟲 的小幼虫把一株番茄苗啃得只剩杆子,效率惊人。
- 分布与习性: 五星瓢蟲 在台湾算是常见的 瓢蟲種類,尤其在中低海拔的地区,菜园、农田附近都能发现。它们会产卵在叶背,幼虫长得…嗯,有点丑,黄褐色带枝刺,看起来有点像小型的刺毛虫(但不是)。
- 防治小谈: 既然是害虫,怎么管理?有机方式可以手动移除成虫和卵块(卵是黄色的,成堆产在叶背)、摘除受害叶片(含幼虫)。保持田园清洁,清除杂草寄主(如龙葵)也有帮助。生物防治方面,寄生蜂会攻击它们的卵和蛹。化学农药是最后手段,而且要注意对肉食性瓢蟲等天敌的影响。
五星瓢蟲 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不能单凭斑点数量多少来判断瓢蟲是益是害。它只有5个大点,但却是需要防范的植食者。记住它的雾面绒毛和食物偏好!
七星瓢蟲

终于轮到这位 瓢蟲種類 中的超级明星——七星瓢蟲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它在民间文化中是幸运的象征,也是公认的生物防治高手。红彤彤的底色配上7个醒目的黑圆点(左右鞘翅各3个半,中间接缝处共享一个点,所以总共7个),形象深入人心。
- 外观特征: 体型比 五星瓢蟲 稍大,成虫体长约5.5-8毫米。底色是亮丽的橙红色或红色,鞘翅光滑如漆,能反光,几乎看不到绒毛。七个黑点又大又圆,分布规则。前胸背板黑色,两侧各有一个大白斑。整体看起来非常光滑圆润、色彩鲜艳。这种”光面”感正是肉食性瓢蟲的典型特征之一(和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恰恰相反)。
- 食性与贡献: 七星瓢蟲吃什麼?它的菜单让人拍手叫好!主要是各种蚜虫(蚜蟲),堪称蚜虫的克星。一只 七星瓢蟲 的成虫一天可以吃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蚜虫!它的幼虫长得像小鳄鱼,灰黑色带有橘色斑点,食量更是惊人,整个幼虫期能消灭数百只蚜虫。它们也会吃介壳虫、粉虱、螨虫等其他小型害虫。是果园、花园、农田里不可或缺的天然守护者。小时候我家阳台盆栽长满蚜虫,飞来几只 七星瓢蟲 后,问题神奇地解决了,让我对它们肃然起敬。
- 生活史: 七星瓢蟲 是完全变态昆虫,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卵通常是鲜黄色或橘黄色,成簇产在蚜虫多的叶片背面。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化蛹,蛹通常附着在叶片或枝条上。
- 分布与习性: 适应性很强,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台湾也是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常见的 瓢蟲種類。它们喜欢在阳光充足的植物上活动,寻找猎物。成虫有趋光性,有时会误飞进室内。天气转冷时,成虫会寻找隐蔽处(如石缝、树皮下、建筑物的角落缝隙)群聚越冬。春天回暖后出来活动繁殖。
- 重要提示: 正因为 七星瓢蟲 是益虫,看到它们在花园里活动,请高抬贵手!它们是天然的害虫防治专家。喷农药时也请三思,避免误杀这些辛勤的帮手。我见过有人因为瓢蟲飞进家里就打死它们,真的很可惜,其实轻轻引导它们飞出窗外就好。
瓢蟲有毒嗎
这个问题,「瓢蟲有毒嗎」,绝对是我被问到排行榜前几名的问题之一!很多人(尤其小孩子)看到颜色鲜艳的瓢蟲,忍不住想抓起来玩,又担心会不会有毒。家里长辈有时也会传「瓢蟲有毒」的说法。我来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解答:
-
瓢蟲本身没有剧毒! 无论是 七星瓢蟲、异色瓢蟲这类肉食性的,还是 五星瓢蟲、二十八星瓢蟲这类植食性的,它们本身不具有注射毒液的能力(不像蜂类有螫针),也不具备产生剧毒物质对我们造成严重伤害的生理机制。所以,单纯用手轻轻触摸、观察瓢蟲,是没有危险的。不用担心像碰到毒蛇或毒蛾那样。
-
但是!重点来了:它们有防御性化学物质! 瓢蟲并不是任人宰割的小可怜。当它们感觉到威胁(比如被抓住、被啄食)时,会启动一套非常有效的防御机制:
- 反射性出血 (Reflex Bleeding): 这是瓢蟲最著名的防御手段!它们的脚关节处(特别是胫节和腿节连接处)含有特殊腺体。受到惊扰时,瓢蟲会从这些关节处渗出或喷出一种黄色的、带有强烈异味和苦味的体液。这是它们的秘密武器!这种黄色体液含有称为瓢蟲素 (Coccinellidae Alkaloids) 的生物碱。目的是让捕食者觉得「难吃」甚至「恶心」,从而把它们吐出来或放弃捕食。鸟、蜥蜴等吃过亏的天敌,下次看到瓢蟲鲜艳的警告色(红色、黄色配黑点),就会联想到这种糟糕的味道而避开。我小时候不懂事捏死过一只植食性的(当时不知道它是害虫),那股又苦又臭的味道沾在手上,洗了好几次才淡掉,真的印象深刻!这就是它们「化学防御」的威力。
- 装死 (Thanatosis): 不少瓢蟲在受惊时还会立刻把脚缩起来,从植物上掉落到地面装死,瞒过天敌。
-
对人体的影响: 瓢蟲的防御性体液(瓢蟲素)对人体通常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主要问题在于:
- 味道难闻且持久: 沾到手上或衣服上,那股怪味需要多次清洗才能去除。
- 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 对于敏感体质的人(尤其是皮肤娇嫩的儿童),瓢蟲的体液接触到皮肤后,有可能引起局部的红肿、瘙痒、轻微刺痛或类似接触性皮炎的反应。如果不小心弄进眼睛,会非常刺激,必须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我认识一位皮肤比较敏感的朋友,徒手抓瓢蟲后手腕起了小红疹,痒了好一阵。
- 宠物误食可能不适: 家里的猫狗如果好奇去舔舐或咬食瓢蟲,可能会因为尝到那苦味而流口水、呕吐或短暂食欲不振,一般不会致命,但会让宠物不舒服。
-
结论: 所以,回到「瓢蟲有毒嗎」?答案是:严格来说,它们不具主动注射的毒性,但拥有防御性的、味道难闻且可能引起过敏的化学物质。它们鲜艳的颜色本身就是一个警告:「我有武器,别惹我!」
-
建议:
- 观赏瓢蟲时,尽量保持观察距离,或用透明容器暂时扣住观察(之后放生),避免直接用手抓捏。
- 如果必须要触碰,动作尽量轻柔,避免弄伤它导致其分泌体液。
- 接触瓢蟲后(尤其是捏死后),务必洗手,避免揉眼睛或触碰口鼻。
- 如果皮肤敏感,避免徒手接触。
- 如果液体进入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记住,瓢蟲不是毒虫,但它们是带「化学武器」的自卫专家。尊重它们,保持适当距离观察就好。了解了这点,就不用对「瓢蟲有毒嗎」过度恐慌了。
瓢蟲吃什麼
瓢蟲家族的食谱,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瓢蟲吃什麼」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系中是朋友还是敌人。前面聊了 瓢蟲種類 的大致食性分类(肉食、植食、菌食),这里再深入细化一下,特别是肉食性瓢蟲的菜单,它们可是挑食界的专家呢!
表:瓢蟲的多样化食谱
食性类别 | 主要食物来源 | 代表瓢蟲种类举例 |
肉食性 (益虫主力) |
蚜虫(Aphids): 最普遍的主食!各种蚜虫都吃。 | 七星瓢蟲、异色瓢蟲、六条瓢蟲、龟纹瓢蟲、小十三星瓢蟲 (主力蚜虫杀手) |
介壳虫(Scale Insects): 包括盾介壳虫、软介壳虫、粉介壳虫等。 | 小红瓢蟲、黑缘红瓢蟲、澳洲瓢蟲 (专门对付吹绵介壳虫)、孟氏隐唇瓢蟲 (擅长吃粉介壳虫) | |
粉虱(Whiteflies): 成虫和若虫。 | 小黑瓢蟲、刀角瓢蟲 | |
叶螨/红蜘蛛(Spider Mites): 细小难防的刺吸式害虫。 | 深点食螨瓢蟲、束管食螨瓢蟲、拟小食螨瓢蟲 (专业的螨虫猎手) | |
植食性 (害虫代表) |
茄科植物叶片/茎: 番茄、茄子、马铃薯、枸杞、烟草等。 | 马铃薯瓢蟲(廿八星瓢蟲)、五星瓢蟲、茄二十八星瓢蟲 |
葫芦科植物叶片: 南瓜、黄瓜、丝瓜、冬瓜等。 | 瓜裂臀瓢蟲 | |
豆科植物叶片: 大豆、菜豆、豇豆等。 | 豆瓢蟲 | |
菌食性 (偏益) |
真菌孢子: 主要是白粉病菌 (Powdery Mildew) 的孢子。 | 食螨瓢蟲属的一些种类(如某些在特定阶段也会吃真菌) |
其他/补充 | 花粉/花蜜: 部分瓢蟲成虫在猎物短缺时会取食花粉花蜜补充能量。 | 一些广食性的肉食瓢蟲 |
瓢蟲卵/幼虫: 极端饥饿时,某些种类会同类相食。 | 少数瓢蟲种类 |
了解 瓢蟲吃什麼 非常重要:
- 对于园丁农民: 能准确分辨害虫瓢蟲(啃叶子)和益虫瓢蟲(吃害虫),避免误杀战友(肉食性的)。看到蚜虫堆里的肉食瓢蟲就偷着乐吧!看到茄科植物上毛茸茸的 草食性瓢蟲有什麼特徵 的傢伙就要小心了。
- 对于瓢蟲本身: 食性决定了它们的栖息地选择和行为模式。肉食性瓢蟲会主动搜寻猎物,植食性瓢蟲则固定在寄主植物上取食。
- 对于生态平衡: 肉食性瓢蟲是控制蚜虫、介壳虫等害虫种群爆发的关键天敌,在农业生态系和自然生态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滥用农药会严重伤害它们。想想一只 七星瓢蟲 一生能消灭成千上万只蚜虫,这效率多惊人!
下次再好奇「瓢蟲吃什麼」,先看看它身处何地,在做什么,观察它的外表(特别是绒毛!),答案往往就在眼前。瓢蟲的食谱,就是它们在自然界生存的密码。
小读者快问快答
写到最后,想起每次分享昆虫知识,总有些小朋友(和童心未泯的大朋友)会问些有趣的问题,摘两个常见的来聊聊:
-
Q:瓢蟲的天敵是什麼? A:瓢蟲虽然有毒液防御,但也不是天下无敌哦!它们的天敌可不少:
- 鸟类: 像鹡鸰、山雀、啄木鸟等会捕食成虫和幼虫。虽然瓢蟲素难吃,但总有不怕的或者饿极了的鸟。
- 蜘蛛: 结网型的(圆网蛛)或游猎型的(蟹蛛、跳蛛),经常把瓢蟲困在网里或直接捕捉。我就看过跳蛛成功制服一只小瓢蟲。
- 螳螂: 这位捕食界的大佬,看到瓢蟲也不会客气。
- 寄生蜂/寄生蝇: 这是最致命的威胁之一!有些小蜂会把卵产在瓢蟲的卵、幼虫或蛹里面,寄生蜂幼虫在里面取食,最后钻出来,瓢蟲就死掉了。寄生蝇(如瓢蟲茧蜂)也会攻击瓢蟲成虫。我曾细心照顾的瓢蟲蛹,最后钻出来的居然是只寄生蜂,那种感觉真是…复杂。
- 其他昆虫: 大型的肉食性椿象、食虫虻等也会捕食瓢蟲。
- 两栖爬虫: 青蛙、蜥蜴有时也会尝试吃瓢蟲,但常常会因为难吃的味道而吐出来(瓢蟲的防御生效)。
- 病原微生物: 真菌、细菌、病毒等也会感染瓢蟲。
- 人类活动: 农药、栖息地破坏是瓢蟲最大的威胁之一。特别是无差别喷洒的杀虫剂,会杀死大量益虫瓢蟲。
-
Q:瓢蟲如何分辨公母? A:这个问题有点难度!瓢蟲的公母外观差异很微小,不像蝴蝶或鸟类那么明显(公鸟漂亮)。一般需要经验或者借助放大镜观察细微特征:
- 体型: 通常雌虫体型会比雄虫略大一点点(但不是绝对,而且肉眼难辨)。
- 腹末端: 这是相对可靠的区分点(交配时最明显)。把瓢蟲轻轻翻过来(或者观察它爬行时翘起腹端的瞬间):
- 雄虫:腹部末端(最后一块腹板)通常是平的或稍微凹陷。
- 雌虫:腹部末端(最后一块腹板)通常是圆凸的,因为要容纳产卵器等构造。
- 行为: 在交配季节,看到一只瓢蟲趴在另一只背上,上面那只是公的,下面那只是母的(当然,有时也会看到几只公虫抢一只母虫)。但这方法只能在特定时期看到。
- 前足跗节: 部分种类雄虫的前足跗节(最末端的脚掌部分)会比雌虫稍膨大,用于交配时抱握雌虫,但这需要非常仔细的观察和对比,不适合一般人操作。
老实说,在野外光凭肉眼快速分辨瓢蟲公母,对非专业人士真的不容易。通常需要经验丰富的昆虫学家或爱好者借助工具仔细看腹端。一般我们观察生态,知道它们是公是母,意义不如分辨种类和食性来得大。除非你是要搞繁殖研究啦!
我是詩琦,就是那個每次爬山都盯著路邊雜草看半天的人。朋友都笑我拍照技術爛,因為我相機裡全是模糊的苔蘚特寫,根本分不清是在陽明山還是阿里山。
前年去蘭嶼浮潛差點被水母螫到,結果我興奮地追著牠們游了十幾分鐘。當地教練說從沒看過這麼不怕死的遊客,其實我只是想看清楚牠們觸手上的共生藻長怎樣。
健康飲食?我試過三個月完全不吃加工食品,結果在便利商店前崩潰買了兩包洋芋片。現在學會平衡了,週末吃鹹酥雞,平日乖乖啃地瓜葉。上次發現菜市場阿婆賣的紅鳳菜比超市貴,但蟲咬過的洞證明沒灑農藥,這筆錢花得心甘情願。
最討厭健身房鏡子牆,搞得像在選美。我寧可去河堤跑步,順便紀錄白鷺鷥的覓食路線。有次蹲在紅樹林拍招潮蟹,被當成偷排廢水的可疑人士,警察來查證件時我還請教他沼澤生態問題。
寫部落格是想分享這些亂七八糟的發現。為什麼都市的麻雀不怕人?野溪溫泉哪個時段微生物最活躍?用登山步數換冰淇淋熱量到底划不划算?這些沒人跟我討論的小事,寫出來反而遇到很多同好。
最近在實驗陽台種可食用蕨類,失敗五次才明白盆栽和野菜的差距。朋友說我總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但當你發現路邊酢漿草能解渴時,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