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槤蛋糕|超詳細榴槤蛋糕做法教學,網友激推榴槤蛋糕推薦清單
美食探索 榴槤蛋糕做法, 榴槤蛋糕推薦我是詩琦,還記得第一次鼓起勇氣嚐榴槤蛋糕的場景,朋友信誓旦旦說超好吃,我半信半疑挖了一小口…那股濃郁獨特的味道瞬間竄進鼻腔,老實說,當下真的差點吐出來!心想這什麼鬼東西?但神奇的是,舌頭卻被那綿密又帶著奶香的蛋糕體黏住了,還有底下那層酥脆的餅乾底… 那複雜的衝擊感,居然讓我忍不住又挖了第二口。從此,我跌進了榴槤蛋糕這個深不見底的大坑,一路從只會買來吃,到現在敢自己挽起袖子在廚房裡搗鼓,真是萬萬沒想到啊!
榴槤蛋糕做法:廚房裡的甜蜜戰役
說真的,以前總覺得榴槤蛋糕做法一定超複雜,是專業師傅的專利。直到有次被某間名店的價格嚇到(小小一塊要價快三百台幣!),才決定自己試試看。結果嘛…第一次根本是災難現場,滿手黏糊糊,烤箱飄出焦味,成品硬得像磚頭。這才明白,看似簡單的榴槤蛋糕做法,魔鬼真的藏在細節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這是我花錢買來的教訓。別像我當初傻傻的以為隨便拿個盆子就能打發鮮奶油(結果打到手快斷了還是水水的…)。這些工具真心不能省:
必備工具 | 選配好幫手 | 千萬別踩的雷 |
---|---|---|
電動攪拌器:打蛋白霜、鮮奶油靠它,不然手會廢掉! | 刮刀:拌合麵糊不消泡就靠它順手一刮。 | 普通塑膠盒:裝榴槤肉?那味道會纏繞三天三夜! |
可靠烤箱:溫度不準?蛋糕就毀了。建議買個烤箱溫度計。 | 過篩網:粉類過篩,口感更細緻。 | 太小的模具:麵糊裝太滿,保證火山爆發流滿烤盤。 |
防沾烤模 or 烘焙紙:蛋糕黏住拿不出來會很想哭。 | 食物調理機:把榴槤肉打得均勻綿密,省力很多。 | 濕濕的容器:打發蛋白或鮮奶油碰到水油必敗! |
隔熱手套:別鐵齒,燙到起水泡超痛。 | 蛋糕轉台+抹刀:想要表面美美的?這組是關鍵。 | 不新鮮的蛋:蛋白打不發,整場戲就別唱了。 |
材料挑選學問大! 這也是我失敗幾次才悟出的道理。榴槤蛋糕做法的核心靈魂,當然是榴槤本人!市面上常見的品種,口感風味差很大:
- 金枕頭(Monthong):我的最愛!果肉飽滿厚實,味道濃郁香甜帶點奶油味,纖維感較少,做慕斯或夾心都很適合。價格通常也最貴,但值得。
- 蘇丹王(D24):味道濃厚強烈,帶點苦甜和酒香,愛的人很愛(像榴槤重度成癮者),怕的人會覺得”臭”。纖維比較明顯。價格中等。
- 青尼(Chanee):味道相對溫和,帶點清香甜味,比較適合不敢吃太重口味的人當入門款。價格較親民。但香氣層次感就沒那麼突出。
重點提醒! 寧可買冷凍帶殼的榴槤肉自己剝(雖然麻煩),也盡量避免買來路不明、已經剝好裝盒的果肉。你不知道它新不新鮮,有沒有泡奇怪的東西。相信我,新鮮榴槤肉的香氣和口感,是冷凍過久的果肉完全比不上的。
來吧!實戰步驟分解(這是我調整多次的版本):
-
蛋糕體(海綿or戚風)準備: 雞蛋分蛋(蛋白絕對不能沾到蛋黃或油水!)。蛋白加點檸檬汁或塔塔粉打到硬性發泡(拉起有小尖角)。蛋黃、油、牛奶、低粉先拌勻。再把打發的蛋白分次輕輕拌入蛋黃糊,動作要快且輕柔,像在呵護小baby一樣,不然消泡蛋糕就扁了。倒進模具,輕敲幾下震出大氣泡。烤箱預熱好(溫度依食譜,通常160-170°C)送進去。烤的時間要看大小厚度,聞到香味、竹籤戳進去沒沾黏就差不多了。拿出來要立刻倒扣放涼!這步驟超重要,忘記做蛋糕體會回縮塌陷,心也跟著塌了。
-
榴槤奶油餡/慕斯製作: 這是風味炸彈的關鍵!取新鮮榴槤肉(去籽),用食物調理機或叉子壓成泥狀(喜歡吃到果肉纖維感的就別打太細)。鮮奶油打到約7分發(還有流動性,但有明顯紋路)。把榴槤泥倒進去,再加點糖調味(依榴槤甜度和個人口味調整,有時榴槤夠甜其實不用再加),輕輕拌勻就好,別過度攪拌讓鮮奶油變渣。想更濃郁?可以加點cream cheese一起打。
-
餅乾底(可選,但大推): 消化餅乾壓碎(裝袋子用擀麵棍嚕最快),加入融化無鹽奶油拌勻(奶油量要夠,能捏起成團不散開)。鋪在蛋糕模底部,壓緊實。放冷藏或冷凍讓它定型。這個底是靈魂之一,鹹香酥脆配上蛋糕軟滑,層次感大升級!
-
組合與裝飾: 蛋糕體徹底放涼後切片(通常分2-3層)。先放一層蛋糕在餅乾底上,抹上厚厚一層榴槤奶油餡。再蓋上第二層蛋糕,再抹餡…最上層把剩下的餡料抹平。手殘黨如我,表面不求光滑如鏡(反正自己吃),但至少看起來要均勻。進冰箱冷藏至少4小時(最好隔夜),味道才會融合,口感也更好切。要吃之前再拿出來。想要更華麗?可以撒點烤過的杏仁片、椰子絲,或擠點鮮奶油花裝飾。一個成功的榴槤蛋糕做法,冷藏這步絕對不能偷懶! 心急吃不了好蛋糕啊。
廚房裡的血淚心得:
- 蛋白打發是基礎: 盆子要乾淨無油無水,蛋白分離乾淨。糖分次加入打發才穩定。打過頭變棉花狀也不行。
- 拌合是藝術: 從底部翻起,輕柔快速。看到還有一點點蛋白霜沒拌勻也沒關係,過度攪拌消泡才是大忌。
- 榴槤品質決定一切: 不夠熟、香氣不足的榴槤,做出來風味就是差一大截。捨得買好榴槤很重要。
- 冷藏時間要夠: 剛組合好就切?保證餡料流滿地,蛋糕體也切不漂亮。想做出讓人驚豔的榴槤蛋糕做法,耐心是必須的。
- 別怕失敗! 我前三次沒一次能看,不是發不起來就是味道怪。多做幾次,手感就來了。掌握好榴槤蛋糕做法,成就感無價。
榴槤蛋糕推薦:我的台北探店私藏清單
自從迷上榴槤蛋糕,我的周末活動就是穿梭在台北大街小巷挖寶。踩過不少雷(有些店貴又普通,香精味還超重),但也找到幾間真心值得推薦的愛店。這些店家對榴槤的選料、處理和蛋糕的搭配,各有特色,滿足不同時刻的榴槤癮。來分享一下我的口袋名單:
台北榴槤蛋糕必訪名單(個人主觀評比):
店名 | 招牌品項 | 特色亮點 | 個人點評 | 價位帶 |
---|---|---|---|---|
貓山王主題館 (信義/大安有分店) |
純榴槤慕斯蛋糕、貓山王榴槤千層 | 專營頂級馬來西亞貓山王榴槤,用料紮實豪邁,榴槤香氣爆發力十足。 | 榴槤控的殿堂級選擇!慕斯蛋糕一口下去,濃郁到會瞇起眼睛的那種。千層的餅皮薄,榴槤餡多到快溢出來。缺點是真的不便宜,適合特別日子犒賞自己。想吃最純粹的榴槤衝擊?這家是首選。 | (單片約 200起) |
某某甜點實驗室 (預約制工作室) |
榴槤巴斯克乳酪、榴槤生乳捲 | 創意融合度高,將榴槤巧妙結合不同甜點元素,口感層次豐富。 | 巴斯克乳酪超級驚豔!榴槤的濃郁完美融入焦香乳酪的綿密中,鹹甜交織,一點都不膩。生乳捲的蛋糕體濕潤,榴槤鮮奶油餡香滑。預約有點難搶,但值得。這是我心中最有創意的榴槤蛋糕推薦。 | (整模為主) |
老派烘焙坊 (中山區巷弄) |
榴槤布丁蛋糕、榴槤泡芙 | CP值高,口味大眾化接受度高,蛋糕體濕潤柔軟。 | 布丁蛋糕是入門好選擇!上層是滑嫩布丁,中間是輕盈蛋糕,底層有驚喜的榴槤果肉卡士達,整體清爽不厚重。泡芙的酥皮不錯,榴槤餡給得大方。價格親切,適合日常解饞或買給初次嘗試的朋友。想找平價實惠的榴槤蛋糕推薦,這間不錯。 | (單片 100- 150) |
果物配 (多家分店) |
季節限定榴槤鮮奶油蛋糕 | 強調使用新鮮水果,鮮奶油清爽,蛋糕體空氣感足。 | 走的是清爽路線,榴槤香氣溫和,搭配新鮮水果(像芒果、草莓),鮮奶油很輕盈,吃起來沒負擔。適合喜歡水果蛋糕、怕榴槤太heavy的人。但榴槤存在感相對較低,重度愛好者可能覺得不過癮。要碰運氣,不是每次去都有。 | (視尺寸而定) |
巷口烘焙 (自家烘焙小店) |
榴槤生乳酪蛋糕 | 真材實料,老闆堅持用金枕頭,餅乾底特別香酥。 | 這間是我的社區寶藏小店!生乳酪基底加上滿滿金枕頭榴槤果肉,口感濃郁紮實又帶點微酸平衡。重點是餅乾底超香脆,比例完美。價格實在,常常一出爐就秒殺。缺點是地點偏一點,且不一定每天都有做榴槤口味。如果你家附近有這種堅持用料的社區小店,不妨多留意,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 (CP值高) |
分享一下我買榴槤蛋糕的小訣竅:
- 看顏色聞香氣: 新鮮的榴槤餡料顏色應該是自然的鵝黃或金黃色,過於鮮豔或死白可能有問題。靠近聞,應該要有濃郁自然的榴槤香氣,而不是刺鼻的香精味或奇怪的油耗味。
- 問品種: 店家通常會標示或用哪種榴槤(金枕頭?D24?)。這直接關係到風味強度和價格。
- 看評價與口碑: GOOGLE 評論、美食部落格、PTT 美食版都是參考依據。但也要注意有些可能是業配文,多看幾篇交叉比對。
- 冷藏狀態: 好的榴槤蛋糕通常需要冷藏保存。購買時注意店家的保存方式是否妥當(蛋糕有無塌陷、出水?)。
- 試吃是王道: 如果店家提供試吃,別客氣!親自嚐過最準。口感、甜度、榴槤風味是否符合你的期待,一吃就知道。

外帶回家的保存: 通常建議當天食用完畢風味最佳。如果吃不完,一定要密封好放冰箱冷藏(0-4°C),最好在2-3天內吃完。千萬不要放室溫太久,鮮奶油和榴槤都容易變質。冷凍也可以延長保存(一週到一個月看配方),但解凍後口感多少會受影響,鮮奶油和慕斯類可能出水。
我是詩琦,就是那個每次爬山都盯著路邊雜草看半天的人。朋友都笑我拍照技術爛,因為我相機裡全是模糊的苔蘚特寫,根本分不清是在陽明山還是阿里山。
前年去蘭嶼浮潛差點被水母螫到,結果我興奮地追著牠們游了十幾分鐘。當地教練說從沒看過這麼不怕死的遊客,其實我只是想看清楚牠們觸手上的共生藻長怎樣。
健康飲食?我試過三個月完全不吃加工食品,結果在便利商店前崩潰買了兩包洋芋片。現在學會平衡了,週末吃鹹酥雞,平日乖乖啃地瓜葉。上次發現菜市場阿婆賣的紅鳳菜比超市貴,但蟲咬過的洞證明沒灑農藥,這筆錢花得心甘情願。
最討厭健身房鏡子牆,搞得像在選美。我寧可去河堤跑步,順便紀錄白鷺鷥的覓食路線。有次蹲在紅樹林拍招潮蟹,被當成偷排廢水的可疑人士,警察來查證件時我還請教他沼澤生態問題。
寫部落格是想分享這些亂七八糟的發現。為什麼都市的麻雀不怕人?野溪溫泉哪個時段微生物最活躍?用登山步數換冰淇淋熱量到底划不划算?這些沒人跟我討論的小事,寫出來反而遇到很多同好。
最近在實驗陽台種可食用蕨類,失敗五次才明白盆栽和野菜的差距。朋友說我總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但當你發現路邊酢漿草能解渴時,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一樣。